施蛰存作品选66.8万字免费全文 小说txt下载 施蛰存

时间:2017-08-24 13:32 /二次元 / 编辑:珞珞
主人公叫杨雄,石秀,潘巧云的书名叫《施蛰存作品选》,是作者施蛰存最新写的一本娱乐明星、其他、励志风格的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 王勃: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 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 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 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 现在再讲一首五言律诗,一则...

施蛰存作品选

推荐指数:10分

作品字数:约66.8万字

需用时间:约12天零1小时读完

《施蛰存作品选》在线阅读

《施蛰存作品选》精彩章节

王勃:杜少府之任蜀州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
现在再讲一首五言律诗,一则因为它也是初唐名作,二则借此补充讲一点五言律诗的艺术技巧。

作者王勃,字子安,是文中子王通的孙子,东皋子王绩的侄孙。他从小就能作诗赋,应士举及第,还不到二十岁。但他恃才傲物,常常因文章得罪人。旅居剑南(四川),多年没有事做。好不容易补上了虢州参军,不久,又因事罢官。连累到他负勤福畴,也降官去做址县令。他到址去省,在渡海时溺,只有二十八岁。他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,大约作品不少,但现在只存诗八十余首。被选在《古文观止》里的《滕王阁序》,是他最着名的作品。

这首诗的题目,在有些选本中题为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这就更明了。有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某县县尉,作者就写此诗行。唐代的官制,一个县的行政官称为“令”,县令以下有一名“丞”,处理文事,有一名“尉”,处理武事。文丞武尉,是协助县令的官职。文人书简来往,或者在公文上,常用“明府”为县令的尊称或代用词,县丞则称为“赞府”,县尉则称为“少府”。这些名词,在唐诗题目中经常见到。

现在诗题称“杜少府”,可知他是去就任县尉。

蜀州即蜀郡。成都地区,从汉至隋,均为蜀郡。唐初改郡为州,故王勃改称蜀州。

但当时成都地区已改名为益州,不称蜀州。故王勃虽然改郡字为州字,仍是用的古地名。

向来注家均引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所载“蜀州”作注。这个蜀州是武垂拱二年(公元六八六年)从益州分出四县设置的,其时王勃已,他不可能知有这个蜀州。

此诗第一联是点明题目。上句“城阙辅三秦”是说蜀州是物产富饶的地方,那里每一个城市都对三秦有辅佐之功。下句的“五津”是蜀州的代用词。“风烟”即风景。此句说自己遥望蜀州风景。上句是对杜少府说的:你并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去作官,而是到一个对京都有重要贡献的地方去作官。下句是从行者的立场说:你走了,我只能遥望那边的风景。

人远行,就要作诗,这是唐代知识分子的风俗。一部《全唐诗》,行赠别的诗占了很大的百分比。这类诗的作法,多数是用第一联两句来点题,照顾到主客双方。例如崔曙《薛据之宋州》诗云:“无媒嗟失路,有亦乘流。”第一句说自己,因为无人介绍,至今失业。第二句说薛据:你是有之士,可也得乘舟东去谋食。郎士元《孙侍郎往容府宣》诗第一联云:“原独立望湘川,击隼南飞上楚天。”也是第一句说自己:在原上独立遥望你去的湘流域。第二句恭维孙侍郎此行是像鹰隼那样高飞上楚天。卢照邻《郑司仓入蜀》诗起二句云:“离人丹北,游客锦城东。”用“离人”、“游客”,点明题目中“”字。用“丹”、“锦城”,点明“蜀”字。王勃此诗,也用同样方法,但他组织得更均衡。上句表达了杜少府、蜀州和安的关系,下句表达了作者、行者与蜀州的关系。

“城阙辅三秦”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讲法。多数人以为“城阙”指京都安。如果依句子结构讲,这一句就应当讲作“安辅助三秦”。但是,从事理上想一想,这样讲是讲不通的。北京与郊县的关系,总是郊县辅助北京,不能说是北京辅助郊县。于是一般人都讲作“安以三秦为辅”,使这个“辅”字成为被词。即使说这样讲对了,这句诗和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呢?

于是有人觉得“城阙”应当是指蜀州的。可是,一看到“阙”字,就想到宫阙,蜀州既非京都,怎么会有“城阙”呢?于是吴昌祺说:“蜀称城阙,以昭烈也。”他是从历史上去解释。巴蜀是刘备建国之地,成都是蜀都,所以也可以用“城阙”。

按“城阙”二字,早已见于《诗经》。“佻兮达兮,在城阙兮”,这是《郑风·子衿》的诗句。孔颖达注解说:“谓城上别有高阙,非宫阙也。”他早已怕读者误解为京城的宫阙,所以说得很明,城阙是有高楼的城墙。只要是州郡大城市,城头上都有高楼,都可以称城阙。王勃和孔颖达同时。他当然把“城阙”作一般的名词用,并不特指京都。再看唐人诗中用“城阙”的,固然有指安的,也有不指安的。李颀《望秦川》诗云:“远近山河净,逶迤城阙重。”这“城阙”是多数。韩愈《题楚庄王庙》诗云:“丘坟冠尽,城阙连云草树荒。”韦应物《澧上寄遐》诗云:“寞到城阙,惆怅返柴荆。”这几个“城阙”,显然不是指安。

巴蜀为富饶之地,自从开通了秦、蜀之间的栈,秦中人民的生活资料,一向靠巴蜀支援。从汉武帝以来,论秦、蜀经济关系的文献,都是这样说的。与王勃同时的陈子昂也说:“蜀为西南一都会,国家之库,天下珍货聚出其中,又人富粟多,顺江而下,可以兼济中国。”(《谏讨生羌书》)来杜甫也说:“蜀之土地膏腴,物产繁富,足以供王命也。”(《论巴蜀安危表》)由此可见王勃杜少府去蜀州,第一句就赞扬蜀中城市是三秦的支援者,这也是代表了一般的观点。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注唐诗,坚持“城阙”是指安,于是把这句诗讲得很不理。我到不能不在这里详辩论一番。

“风烟望五津”句历来注释都以为“五津”是说蜀州地险恶,“风烟”是形容远望不清。唐汝询释云:“蜀州虽有五津之险,而实为三秦之辅,故我望彼之风烟,而知今之离别,仍为宦游,非暌离也。”他这样讲法,可知他对于“风烟”一句,实在没有明确理解,以致下文愈讲愈错。

我说“风烟”即“风景”,这也是新近才恍然大悟的。唐太宗李世民有一篇《旧赋》,是怀念洛阳而作。有二句云:“地不改其城阙,时无异其风烟。”此处也是以“城阙”对“风烟”,意思就是城阙依然,风景无异。王勃此诗,完全用太宗的对法,可知这个“风烟”应解作“风景”。唐人常常为平仄关系,改词汇。“景”字仄声,“烟”字平声,在需要用平声的时候,“风景”不妨改为“风烟”。李夜宴桃李园序》有句云:“大块假我以文章,阳召我以烟景。”这个“烟景”,也就是“风景”。

现在,我们接下去讲第二联。作者说:我和你今天在这里离别,同样是游宦人的情意。离开家乡,到远地去学,称为“游士”,或“游学”。去做官,称为“游宦”,也称“宦游”。强调游,就用“宦游”;强调宦,就用“游宦”。

第三联大意是:只要四海之内还有一个知己朋友,虽然远隔天涯,也好似近在邻居。

这是对杜少府的安,同时也有点赞扬。对杜少府来说,你远去蜀中,不要寞,还有知己朋友在这里,不因距离远而就此疏淡。对自己来说,像杜少府这样的知己朋友,纵然现在远去蜀中,也好像仍在安时时见面一样。这两句是作者的名句,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。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,他是从曹植的诗“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”化而成,他利用“万里犹比邻”这个概念,上“海内存知己”,诗意就与曹植不同。来王建也有两句诗:“安无旧识,百里是天涯。”这是把王勃的诗意,反过来用。不能不说是偷了王勃的句法。

第四联是西跟第三联而写的。既然“天涯若比邻”,那么,现在在岔路分别,大家就不必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。诗歌的创作方法,往往用形象桔梯语词来代替抽象概念。人哭了就要用手帕(巾)拭眼泪,于是“沾巾”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。这种字眼做“代词”或“代语”。运用代语对寻找韵有很大的方

这首诗和王绩的《望》虽然都是五言律诗,但句法的艺术结构却完全不同。(一)《望》的第一联是散联,不是对联。《杜少府》的第一联是很工致的对联。这里,我们首先见到律诗的两种句式,即第一联可以是对句,也可以是不对句。(二)《望》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同一类型的对句。“树树”对“山山”,“秋”对“落晖”,“皆”对“惟”,四声、词都是对稳的,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,表现一个完整的概念。这种对句,每一联上、下两句的思想内容是各自独立,没有联系的。如果看一看《杜少府》的第二、三联,可以发现,每句都不是完整的句子。“与君离别意”,不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,必须读了“同是宦游人”才获得一个概念。因此,从语法的角度讲,《望》的第二、三联是四句,《杜少府》的第二、三联只有二句。这里,我们看到了律诗的两种对句法。《望》式的对句,称为“正对”。这是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里定下的名词。他举出四种对法,正对是最常用最低级的对法。《杜少府》的对法,宋朝人称为“流对”,又称“十字格”。因为从字面结构看,它们是一式二句;但从表现的思想内容看,只是不可分开的一个十字句。就像流一般,剪不断。这种对句,艺术就较高。

王勃这首诗,两联都用流对,使读者不觉得它们是对句,只觉得像散文一样流利地抒写赠别的友谊,因而成为千秋名句。

一九七八年一月七

: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

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

越人语天姥,云霓明灭或可睹。

天姥连天向天横,拔五岳掩赤城。

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倒东南倾。

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渡镜湖月。

湖月照我影,我至剡溪。

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韧秩漾清猿啼。

着谢公屐,登青云梯。

见海,空中闻天

千岩万转路不定①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

①“千岩万转”疑为“万壑”之误。李王屋山人》诗云:“遥闻会稽美,且度耶溪。万壑与千岩,峥嵘镜湖里。”可证。但各本皆作“万转”,不敢妄改。

熊咆龙殷岩泉,栗林兮惊层巅。

云青青兮雨,淡淡兮生烟。

列缺霹雳,丘峦崩摧。

(73 / 153)
施蛰存作品选

施蛰存作品选

作者:施蛰存 类型:二次元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